精心繪就鄉村振興“棗莊畫卷”

              ——我市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綜述

              作者: 梁鴻雁 來源:棗莊新聞網 2023-04-20 09:11:29

              2022年7月10日,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迎來重大戰略機遇。這一天,國務院批復同意棗莊市以“創新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”為主題,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。

              使命在肩,未來可期。全市上下形成共識,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,承擔的是國際責任,落實的是國家戰略,展示的是山東經驗,必須依靠創新探索系統解決方案,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經驗。

              富有創新精神的棗莊人匯聚起磅礴力量,一項項從無到有、鼎故革新的實踐探索隨即開啟:緊扣創建主題,堅持高位推動、省市聯動、政策拉動、創新驅動,聚焦破解“農業資源價值實現不充分、鄉村發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”兩大瓶頸問題,扎實開展“農業基礎能力提升、城鄉經濟動能培育、城鄉融合發展推進、鄉村生態建設提速、科技創新支撐”五大行動,全力打造綠色轉型先行區、城鄉融合引領區、和美鄉村樣板區,為創新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“棗莊經驗”、打造“棗莊范例”,精心繪就鄉村振興的“棗莊畫卷”。

              科學規劃,凝聚合力

              打造機制體制保障體系

              近年來,我市以培育鄉村經濟新動能、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為突破口,先后獲批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、現代農業示范區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、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4塊國家級“農字號”品牌,是全國唯一“四區共建”的地級市。

              立足高起點,邀請專家團隊編寫完成了《棗莊市可持續發展規劃(2022-2030)》《棗莊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(2022-2024)》,《規劃》確立了近期、中期、遠期“三步走”示范區建設發展目標。

              為保障創建目標實現,按照全域創建的要求,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規范,分階段制定了我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,分鄉村振興、生態環境、科技創新、產業支撐、社會進步五個方面,共確定指標42項,其中預期性指標29項,約束性指標13項。

              省政府出臺《關于支持棗莊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若干政策》,明確了6個方面、15條政策措施,在資金、金融、土地、人才、項目等方面給予系統性支持;市級分解形成80條對接清單,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效益。爭取科技部支持,建立廳市會商交流機制,啟動實施“創新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”科技示范工程。示范區建設各成員單位結合職能工作,認真推進可持續發展工作,2023年市政府工作部門亮諾承諾任務清單175項,其中與示范區建設相關事項55項。

              成立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,突出數字驅動、綠色轉型、改革賦能,細化42項創建指標,謀劃開展五大行動,打造25個示范典型,形成了示范區建設的具體路線圖和任務書。

              組建由30名院士和行業科學家組成的專家咨詢指導委員會,引進培育22個高層次平臺和21個人才團隊,為創新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智力支撐。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牽頭,啟動編制《棗莊市可持續發展藍皮書》,系統挖掘凝練可持續發展棗莊范例;圍繞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,征集70余項“揭榜掛帥”攻關項目,在智慧農業、生態修復、綠色轉型、城鄉治理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,推進成果集成轉化。

              低碳引領,數字賦能

              打造綠色轉型先行區

              為重塑老工業基地的輝煌,近年來,我市實施“工業強市、產業興市”戰略,聚焦“強工興產、轉型突圍”目標,積極構建以“兩高四新”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“6+3”現代產業體系,特別是把高質高效農業作為一大產業來培植,堅持以工補農、以工促農,推動資本鏈、創新鏈、產業鏈在鄉村融合發展。

              主動融入國家“雙碳”戰略布局和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,突出鋰電產業首位度,配套硅基光伏產業,抓住全市域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機遇,推進總投資862億元的34個鋰電、光伏項目,帶動光伏、儲能、智能電網等配套卡位入鏈,持續塑造鄉村發展新優勢。

              積極培育百億級產值農業龍頭企業,創建滕州馬鈴薯、嶧城石榴、山亭甘薯等10個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,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增幅位居全省前列。

              把三產融合作為主攻方向,以農產品加工業貫通產加銷,以農村休閑旅游業融合農文旅,以農村電商對接科工貿,形成恒仁工貿、健袖農業、華沃智慧等一批特色鮮明、功能疊加的現代農業綜合體,實現聯農帶農富農。

              華沃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規劃占地1500畝,突出創新引領,集成綠色能源、生態循環、大數據及物聯網等關鍵共性技術,打造智慧鄉村、實現智慧農業的樣板。與京東、阿里云等互聯網企業合作,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,構建從農田到餐桌高效快捷運行模式。產業園每畝產值可達到30萬元,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50余個,人均增加收入3萬余元,增加村集體收入15萬余元,實現企業、村集體、農戶三方共贏,著力打造成為全國智慧農業、循環農業、創新農業的樣板園區。

              在更大的范圍、更深的程度、更高的水平上,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,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。

              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引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創新主體協同的科創聯合體,高效運行魯南科創聯盟、鋰電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、煤基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,集成應用智慧農業、生態循環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100項重大科研成果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%。

              壯大集體經濟,實現鄉村內生性發展,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。為此,我市從加大改革力度破題,不斷壯大集體經濟,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。圍繞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,縱深推進農村產權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、新型經濟組織等重點改革任務,探索“小院復活”等模式,盤活用好“沉睡資源”,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。建設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、魯南生態銀行,開展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,探索綠水青山“美麗顏值”轉化為金山銀山“經濟價值”新模式。

              以城帶鄉,共建共享

              打造城鄉融合引領區

              實施城鄉融合發展,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我市以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為主線,統籌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、農村發展不充分、農民收入不穩固等問題,推動城市和鄉村相融互補、協調共生。

              聚焦“雙十鎮”建設,推進城鄉空間融合。

              堅持“一鎮一策”、以鎮帶村,重點培育10個鄉村振興示范鎮和10個鄉村振興特色鎮,支持優功能、強經濟、美環境,推進綠色低碳轉型、生態循環發展,“雙十鎮”成為鄉村生產生活生態服務的區域中心,5個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,5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,2個鎮躋身全國百強鎮。

              聚力農村新基建,提升農民生活品質。

              突出鎮域規劃,推進數字鄉村建設,率先布局5G鎮村全覆蓋,搭建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,信息交互更加快便捷。突出技術集成應用,提檔升級“農村基礎設施網”,全面完成農村公路戶戶通、清潔取暖改造、供水供電供氣設施管網更新等任務,生產生活更加便利。

              聚心服務均等化,縮小城鄉二元差距。

              要推進共同富裕,必須增加公共服務在鄉村的供給。為此,我市積極構建城鄉均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,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、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。

              統籌推進“健康棗莊、樂業棗莊、優教棗莊、惠保棗莊、文韻棗莊、誠信棗莊”建設,以“數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”推進公共服務普惠,實現優質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托幼等資源向農村延伸拓展,縮小城鄉差距。

              叫響“棗辦好”“棗救助”“棗工快遞”等“棗字號”便民服務品牌,改造提升144所農村學校,推進“千兆進校、百兆進班”,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,全面推進城鄉教育、醫療資源均衡共享。

              形神兼備,宜居宜業

              打造和美鄉村樣板區

              位于薛城區的十里灣·田園沐歌項目,是我市充分利用高效農業、紅色文化、自然生態等資源優勢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,全力打造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基地?;囟ㄎ灰蕴飯@綜合體為統籌,以田園、村莊為基底,綜合運用農業綜合開發、美麗鄉村等建設成果,注重原汁、原味、原生態的山水格局構建、鄉村風貌保護和鄉村文化氛圍營造。

              該基地以高效有機農業為基礎,以文化為靈魂,以體驗為活力,一二三產聯動發展,創新鄉村消費、城鄉互動,平均每日游客2000余人次,帶動就業上千人,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,已成為城市近郊游、農業觀光游、休閑文旅目的地,把美麗鄉村做成了“美麗經濟”,把鄉村顏值變成了“富民產值”。

              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中,我市統籌鄉村生產、生態、生活一體布局,突出生態宜居、綠色發展、鄉村善治,大力推動鄉村生產美產業強、生態美環境優、生活美家園好“三生三美”融合發展,堅守“鄉土味道、魯南風情”,把美麗鄉村建設得有看頭有想頭有念頭,用心打造富有魯南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
              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,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,持續提升農村環境面貌和精神風貌,精心繪就獨具魯南特色、美麗和諧繁榮的幸福田園新圖景,擦亮鄉村振興的“底色”,和美鄉村顏值持續向好。

              深入實施“山水林田大會戰”,開展山水林田系統綜合整治,加大“南四湖”流域水環境治理力度,完成植樹造林1.8萬畝、河道治理45.6公里,國控斷面水體優良比率100%。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,廣泛開展森林鎮(村)、綠色家庭、美麗庭院創建活動,綜合運用綠色低碳、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,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,開展塌陷區治理、水源地保護、綠色宜居打造等品質提升行動,全面完成212處破損山體治理任務,修復濕地1940畝,建設提升綠色生態廊道300公里。

              扎實推進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建設,推廣“榴鄉訴遞”“e呼善應”等基層創新模式,構建“棗治理·一網辦”特色品牌矩陣。健全鄉村信用體系,完善“榴花分”系統,建立“一戶一檔一碼”農戶文明誠信檔案,用誠信涵養善治鄉村。

              落實村莊保護和內涵挖掘,突出“鄉土味道、魯南風情”,推進“山東手造”非遺工坊建設,重點打造100個歷史文化型、特色景觀型、鄉村旅游型、農業產業特色型村莊或傳統村落,延續鄉村文脈、喚醒鄉村記憶。(記者 梁鴻雁)

              編輯:劉福龍 責編:馬園亮

              先锋影音资源网每日资源站|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|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|亚洲国产精品视频2019